弓道簡史
弓道簡史-從弓箭看日本精神性
在人類的文明進程裡,弓箭從生存狩獵和軍事武器的用途,到當今的社會中,射箭已逐步轉變成運動與休閒之用。
然而弓箭卻在日本的文化中扮演著相當複雜和多元的角色,這樣的豐富性反應著日本人的文化與精神,希望透過本文,能夠讓大家對於弓道歷史建立粗淺的概念。
與神同行的和弓
日本自古在一個天災較多的地理環境中,對於各種不可控的生活條件,衍生出了對於山川萬物禮敬的信仰觀。弓箭在古代除了做為獵取動物之用外,也有透過射箭的結果來占卜來年收成,這樣的習俗甚至到今日的神社儀式中都尚能看到。
日本最古的典籍《古事記》中,如同記載著弓做為神寶由天神下賜的故事,人們相信弓箭有著超自然的力量,以弓所進行的神事有著相當多的種類。
以禮敬天
四~五世紀間,應神天皇開始,日本與古中國來往密切,「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」、「射者仁之道」等儒家的禮教思想傳入日本。
禮教思想結合了原有神道中對於弓的價值觀,讓神道對於弓矢的崇敬感,演化出能夠實際執行的射禮形式。室町時代,朝廷命小笠原貞宗、小笠原常興將弓馬術與禮法的基準確立,今川了俊的《了俊大草紙》的著書中,對於當時的射法有著詳細的記載,射禮從敬天之儀也有了忠君的雙面意涵。
以武取生
桓武天皇時實行「健兒制」(武士前身),當時的武士善於騎射,箭矢上刻有家名、家徵,在取敵性命後做為表彰功績的証明,弓箭為身分和地位的象徵。武士交戰時以弓射叫陣的「一騎討」戰法在應仁之亂後,戰爭形態轉為集團作戰,弓箭普及於一般步兵。受到中國傳來的新製弓方式影響,由主流的「伏竹弓」,發展成威力較大、射程較遠的「三枚打」,到之後射速快,穩定性高的「弓胎弓」。和弓構造至此大致發展完成、在步射的戰法有了長足的發展。直到了火繩槍傳入並普遍投入戰場使用,弓箭才逐漸退出第一線戰場。
弓的武林
戰國時代為了因應作戰,武士們無不於承平時皆以武藝鍛鍊身心。在行射及射術上因應不同目的可以區分為三個類別,分別是「騎射」、「步射」、「堂射」三種。
騎射為騎馬時的射箭法(主要是身體正面舉弓、射擊側面目標);步射為步行時的射箭法(側面舉弓,射擊前方目標);堂射為在限制高度幅度的屋簷下射穿的射箭法。各自射法因地域關係與師承不同,有著許多的弓術流派。誕生了多數的弓術好手、宗家輩出,百花齊放,各流派各自追求著技術上的精進。
弓術到弓道
明治維新之後,階級制度廢除,武術失去了武藝的目的,弓術亦一度淪喪成為街坊遊藝民眾取樂之用。所幸當時一些有志維繫流派傳統的有志之士於自宅道場教授弓術,讓弓的傳統得以延續。日本在維新之後進行了一連串國家改造的工程,對外連續取得了日清、日俄戰爭勝利,日本快步實現脫亞入歐的目標。為了凝聚國家意識,日本以「武德會」為號召,將古老的武術流派進行整合,「弓術」在1919年改稱為「弓道」,將各家舉弓方式整合成正面與斜面「中間」的形式,利於普及推廣。
這個作法引發很大的爭議,原因對應不同的目的性而產生的不同舉弓方式,代表著流派的歷史,各家自有堅持。雖然持續有些許調整,但這個爭議一直到了戰敗之後,武德會解散,「全日本弓道連盟」創立的時代中才完全告終。
現代弓道的誕生
「全日本弓道連盟」在戰後經歷數次組織變革與改名,最重要的貢獻是確立了現代弓道的架構和教材上的編定。做為平台匯集各流派的現代弓道,接納了正面與斜面不同的舉弓方式,流程方式上以小笠原禮法為主軸。
精神目標也由過往弓術流派中的「飛」「中」「貫」「久」確立為:弓技修練無偽求「真」;倫理無爭之「善」;求真道、無爭心合一而「美」。
「真、善、美」做為現代弓道的最高目標,成為了面對時代的全新姿態。
2006年「國際弓道連盟成立」,弓道國際化的腳步在國際友人的努力下,在各個國家開枝散葉,目前全世界已共有三十個成員國。台灣也在2014年完成加盟,並於2018年得到了世界弓道大會準優勝的成果。
透過世界各地弓道家們的推廣,這項傳統的日本武道得以跨越文化、人種、性別、宗教、年齡的彊界,連結了彼此、擴展到世界各地。